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沙漠化名詞解釋

中國地理沙漠化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3-06 04:06:03

A. 中國沙漠化為什麼十分嚴重

在許多國家的歷史上,經濟起飛階段往往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污染增加、公害不斷,原因在於當時這些國家對環境資源急功近利的掠奪式開發。比如倫敦,在英國經濟發展最繁榮的18~19世紀變成了「霧都」,泰晤士河開始黑臭;美國在20世紀初到30年代之間爆發過嚴重的「黑風暴」;日本在20世紀50~70年代先後出現「痛痛病」、「水俁病」等環境污染造成的大規模公害。發達國家的對策是「先污染、後治理」,問題暴露之後,在經濟、技術力量和公眾的環境意識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解決發展過程中遺留的環境污染,但給環境已經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和固體垃圾污染是環境污染的三個主要方面。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渣是環境污染的主體。在城市中,汽車排放的尾氣是空氣污染的一個重要污染源。由於空氣粉塵污染非常嚴重,有些城市現已成為衛星觀察不到的城市。有些地方的飲用水中有害元素嚴重超標,對人們健康構成威脅。固體垃圾污染更比比皆是,就連人跡罕至的珠穆朗瑪峰也未能倖免。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科學家最近發現企鵝竟然也感染上了家禽病毒。

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過度放牧等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平衡的做法使我們吃夠了苦頭。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沙漠侵襲等都是人類自己釀就的苦酒。以非洲撒哈拉沙漠為例,由於人為的原因,撒哈拉沙漠的面積50年來擴大了100多萬平方千米,目前仍在繼續擴大。

地球上的物種正在銳減,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每年10月份的最後一天,紐約動物園的大型草地上都新豎起一排墓碑,每塊石碑都是為滅絕的一種物種而立。據科學家估計,目前平均每天有3個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全世界有9400多種動植物正瀕臨滅絕。人類要對此負責,是人類摧毀了它們的生存環境,甚至它們本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可是人類對熱帶雨林的亂砍濫伐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由此而導致的物種滅絕最為嚴重。非洲的大象和犀牛成為瀕危動物,這除了與它們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有關外,還與人類的大量捕殺密不可分——珍貴的象牙和犀牛角給它們招來了殺身之禍。再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靠近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省的景象。

保護人類免受有害紫外線照射的臭氧層在不斷變薄,地球南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洞。最新資料表明,南極臭氧洞的面積已達2000多萬平方千米,大約是歐洲陸地面積的2倍。科學家已經證明,電冰箱等製冷設備中使用的氟利昂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大氣「溫室作用」增強,我們居住的地球正在變暖。觀測表明,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加了0.74℃,我國的氣溫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基本同步,尤以北方增溫最為明顯,從1986年的冬季開始,中國已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人類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甲烷和一氧化碳含量都增加了約15%。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氣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多達230億噸。全球變暖可增加冰川的溶解量,導致海平面升高,使許多沿海地區和島嶼有可能被淹沒;它還會加劇自然災害,造成瘟疫流行。

B. 求地理關於沙漠化的兩道題及答案

1.新華網2008年6月16日電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不當的人類活動以及氣候變化導致佔全球41%的乾旱地區土地不斷退化,荒漠面積逐漸擴大。目前,有110多個國家、共10億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脅。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20億美元,其中中國荒漠化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l/4,約4億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脅。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下列關於荒漠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荒漠化是荒漠在原來基礎上不斷擴大的過程

B.氣候因素特別是年降雨量的變化,往往影響著荒漠化的進程,對荒漠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C.荒漠化就是荒漠D.荒漠化的標志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

(2)下列荒漠化問題與所對應的地區,正確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鹽漬化B.西南喀斯特地區——紅漠化

C.西北乾旱地區——沙漠化D.黃淮海地區——石漠化

2.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出圖中地形區的名稱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2)地形⑥中有中國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__,屬於____________荒漠(類型),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

鞏固練習答案1、(1)D(2)C2、(1)①阿爾泰山②天山③昆侖山④柴達木盆地⑤准噶爾盆地⑥塔里木盆地(2)塔克拉瑪干沙漠原生性深居大陸深處,四周有高山阻擋,東南和西南濕潤的氣流很難到達,終年降水稀少,而且風力作用強盛,形成大片沙漠3、(1)上面兩空:左a,右b;

下面兩空:左d,右c。(2)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亂砍濫伐森林、過度樵採、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工礦城鎮建設造成植被破壞等導致土地退化。

C.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有哪些

歷史方面的有:四大書院 八大古都 四大名樓 淝水之戰 赤壁之戰 貞觀之治 安史之亂 王安石變法 王叔文變法及八司馬 土木堡慘敗 等等.
地理方面的有:1梅雨初夏季節在江淮地區經常出現的一種大范圍的降水氣候特徵.降水豐沛相對濕度大、雲量多、風力、大氣悶熱.
2.寒潮冬半年降溫幅度較大的大氣現象.標准日降溫高於10度溫度天距平高於10度溫度頁距平高5度.
3.伏旱發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過後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的乾旱天氣現象.

4.干濕度地帶性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別大陸內部和東西兩岸各植被類型的差別以及景觀的干濕度差別這種差別常呈經度分異的方向變化故習稱為經度地帶性或稱為干濕度地帶性.
5.灘塗海陸之間的交接地帶其地貌沉積、土壤都與潮汐、海浪及泥沙來源密切相關.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熱帶總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隧道高溫高鹽等特徵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故謂黑潮.
7.冷島效應綠洲內部防護林和農作物使風速減速蒸散強烈使用相對濕度增加下墊面的改變使溫度變幅減小且平均值低於周圍荒漠.這些特點不僅有利於綠洲化過程持續進行還對綠洲邊附近的荒漠侵襲起著某種抑製作用.
8.土地資源從自然屬性看是指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其性質取決於土地要素的組合關系和綜合特點.從社會屬性看是具有可促使發展農業生產的具有經濟特徵的社會財富.
9.地域分異規律指整個景觀或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空間分異現象.10.區域文化形成於一定地區的地理單元內的以一定地域概念為基礎的相對明確的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系統文化.
11.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D. 如果中國在地理角度的第一階梯全面沙漠化,或者進入重污染狀態,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第一階梯是青藏高原 中國的大江大河那裡發源很多 如果沙漠化那麼沒有河流 下游的環版境將一塌權糊塗 污染物也會隨著河流擴散 那中國遍地污染 那裡是根源一定要保護好 破壞了恢復很難
雪山是堆積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堆積的 如果真好堆積那下雨下雪時人工增雨增雪就可以了

E. 中國沙漠化主要分布地區

國土地沙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區,並集中分布於西北地區及華北北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風力侵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風蝕交錯區面積26萬平方公里。其中輕度風蝕面積79萬平方公里,中度風蝕面積25萬平方公里,強度風蝕面積25萬平方公里,極強度風蝕面積27萬平方公里,劇烈風蝕面積35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與第一次遙感調查結果比較,我國土地風蝕面積呈加劇趨勢,其中強度以上風蝕面積由66萬平方公里增加到87萬平方公里,增加了32個百分點。目前,每年土地退化、沙化面積仍在以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繼續擴展。

F. 中國地理

長江口的沙島是由於漲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緩流區,使泥沙不斷沉積而形成的。專
沖積島由泥屬沙組成,結構鬆散,因而在外形輪廓上很不穩定。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沖積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島與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地轉偏向力)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兩岸的長條形島嶼;而垂直於河流的兩端,上游不斷縮減,下游又逐漸增加。但是,有時整個島嶼被沖蝕消失;有時島嶼與大陸接近,最後連成一體。

G. 論述中國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有哪些

我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
1.長江上游(原因:人類的亂砍亂伐,植被減少所致.)
2.黃土高原地區:(內原因:黃土結構疏容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許多物質易溶於水;降水集中在7、8月,夏季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的保護;人為的不合理的活動所致.)
我國沙漠化主要分布在:
西北地區:(原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場退化;人為砍伐樹木,或引水過多導致樹木死亡;深居內陸,屬於乾旱的氣候.)

H. 介紹一下中國土地沙漠化

中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中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佔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製造了物質源泉。因此中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范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生了一場席捲中國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游以北地區沉降,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雲系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連續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中國西北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生一次。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生71次。雖然歷史記載與現今氣象觀測在標准上差異較大,但證明沙塵暴現在比過去多得多,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對中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中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西、寧夏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40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面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嚴峻的事實。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中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鑲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
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
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
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
河的上游。

中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的。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I. 中國土地沙漠化有哪些地區

土地沙抄漠化主要發生在風力侵蝕地襲區,並集中分布於西北地區及華北北部.
風力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省區的沙漠、戈壁等區域
分布區域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斷續分布延伸長達5 500km,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等省(區)共212個旗、縣.另外,中國南方的部分濕潤地區也出現了土地荒漠化的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