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格局與經濟格局

中國地理格局與經濟格局

發布時間: 2021-03-05 06:35:07

⑴ 中國經濟格局

分三類: 1官2商3民。
改革開放初期,幾乎無商。對立層面是1對3
改革開放後 有了商回 對立層面 1對2對3

決定老百姓生活答的不是2而是1
3永遠排在1和2的後面。老百姓是苦的。
商代表資產,代表資本家。1在以前是靠自己剝削3
1發現,只有1的統治3會很不滿意,因而產生了許多暴動。
所以只有有限的改善3的生存境況才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學習西方,創造了2
把1對3中間創造了2
2就是金錢轉移了3對1的憤怒,所以1如今逍遙自在,所有黑鍋都由2來承擔。
但3是聰明的,如今3 依然看透1的戰略,強迫1改善2從而造福3.可是如今1不能完全控制2
因為2如今不完全屬於我們,因為有國際金融炒家與資本家的存在。所以1如今束手無策。
最後1的奴役策略創造的2,反倒給外國人可乘之機來分我們3的一杯羹!

最後格局就是
2大於1 巨大與3
(因為2不完全是我們自己的2)

⑵ 簡要分析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的未來發展趨勢。

當前世界局勢的總趨勢是和平,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一、經濟全球化一般是指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信息和人員超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擴散的現象。

20 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而來,勢不可擋,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捲入世界的大市場和國際經濟的聯系之中。在21世紀,全球化的洪流有可能更加洶涌,全球市場化、全球信息化、生產全球化和國際資本迅速流動這四大特徵將表現得更加充分。但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還將持續下去,以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特徵的當代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因此,教材首先講述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二、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經濟交流障礙的減少,經濟在空間上的擴散則是國際經濟聯系的地理基礎。

在國際規模尺度上,經濟的空間擴散主要表現為產品、資本和技術從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流動,從工業化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某一生產技術和資本等要素在空間上不斷擴散,新的技術和資本等代替舊的生產和服務要素開始新一輪的擴散,就推動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間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
當前世界政治的第一個特點,是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非傳統安全問題與發展不平衡現象日益突出。

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它促進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繁榮、技術進步、信息溝通、人員流動,增加了政府透明度。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降低了戰爭的危險,提高了政治沖突的門檻。但是,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近年來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伴隨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的增加出現的是: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超高消耗、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財富的集中及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資本與人力資源加速流通所帶來的更為復雜的社會矛盾。金融動盪、糧食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非法移民、跨境犯罪、恐怖活動、傳染疾病、產品安全等等諸多非傳統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的中心議題。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此次全球金融風暴,暴露了在缺乏有效、嚴格的國內監管機制和國際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嚴重弊端。這場危機雖然發生在金融和經濟領域,但是必然會蔓延到政治和其他領域,帶來收益分配方面的更大失衡,激化一些國家的社會矛盾。

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非傳統安全問題同以領土主權為核心的傳統安全問題交織在一起,對各國的社會穩定造成沖擊,增加了國際政治中的沖突因素。例如,人們開始擔心,能源、糧食、水資源的緊缺,將使一度趨於緩解的領土爭奪死灰復燃。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冷戰後世界上的武裝沖突集中在社會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其中絕大多數為國內沖突,而國內沖突又經常引發國際沖突和地區動盪。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一旦危及實體經濟,引發經濟衰退,原有的沖突和動亂將會加劇。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逐步融入全球經濟的30年。中國既同其他國家分享了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成果,也同許多國家一樣,正在遭遇全球化的負面效應,面臨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嚴重挑戰。僅在2008年,就出現了南方寒冬雨雪、汶川地震等嚴重的自然災害和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的事故。國際石油價格的大起大落、西方金融風暴等國際因素,也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歸納起來,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至少面臨四大挑戰:一是物質資源特別是能源和水資源短缺;二是生態環境惡化;三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拉大;四是可能出現的大規模自然災害或傳染病。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政府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與促進社會和諧的指導思想,要求轉變增長方式,擴大內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健全民主與法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只有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才能妥善應對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讓中國的快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和安全性。

過去,中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消除貧困方面所作的突出貢獻有目共睹。新的挑戰需要中國扮演新的全球角色,這就是走出一條基於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僅要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火車頭,還要為保護人類的共同資源做出更大貢獻。這條道路,決定了中國不能搞軍事擴張,同時要將與外部世界的經濟摩擦和資源獲取方面的競爭,控制在最低限度。這條道路,還決定了中國既要自主創新,加大對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投入,也要積極發展國際合作。其中當務之急,是加強在金融穩定、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

當前世界政治的第二個特點,是全球范圍的宗教勢力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正在復甦。

冷戰結束意味著兩大意識形態對抗的終結。但是人類歷史從來都充滿著思想激盪。人們在全球化帶來的復雜矛盾中,依靠和尋找著精神依託以及對群體的歸屬感。於是,在傳統宗教的復甦中,一部分宗教勢力復歸到所謂「原教旨主義」,並得到部分群體的擁戴;而恰恰當這些群體是自認為處於弱勢的民族時,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就相互糾纏在一起,產生一些國家內部民族分裂的傾向,並往往受到國際勢力的干預。

對於國家意識、宗教意識、民族主義來說,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主權受到沖擊,人口和信息的跨國界流動加快,各國的相互了解加深;另一方面,社會的對外開放使人們更加意識到「我們」和「他們」的差別,增加了許多人對本國、本教派、本民族的認同感,使他們更加有意識地維護自己的傳統文化、習俗和價值觀,抵制外來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加劇了社會發展失衡,經濟民族主義明顯上升,表現為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國際資本流動的警惕和抵制。

雖然宗教和民族主義都有某些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作用,但也可能被引導到破壞和平、穩定、繁榮的方向上去,造成不同宗教、教派、民族之間的隔閡甚至仇恨。

世界正朝多極化發展,

⑶ 什麼是經濟地理格局

由於經濟的原因而形成的地域差異,比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這些就是典型的經濟地理格局,還有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

⑷ 中國自然地理格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1.中國自然地理格局種類多,對發展多元化經濟非常有利
2.地勢西高東低回,有利於西部答自然資源的運送,西部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舒緩東部能源緊缺問題,有利東西部的發展
3.中國南北分化明顯,南部可發展海洋漁業,基塘農業,水稻等農業,北部宜發展畜牧業,種植小麥等。南部有色金屬多,宜發展專屬煉金業,北部煤礦多,石油工業發達,南北交易資源,促進南北平衡發展。

⑸ 等城市,現在中國的經濟地理格局將會是怎樣

試題答案:1. C2. B 試題解析:1.根據經濟格局,①M城市代表上海是正確的;②d包括京廣內、蘭新等鐵路是正確的容;d京廣經過武漢,所以N就不可能是武漢,c可能是長江,不可能是黃河。選擇C項。2.① b經濟帶是沿海經濟地帶,發展不只是勞動力資源豐富;② 經濟最發達的是b經濟帶是正確的;③ d經濟帶是交通布局;a經濟帶技術指向型工業發達是正確的。選擇B項。

⑹ 《中國國家地理》所在的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應該可以算是是壟斷競爭吧。

這個市場應該是指地理期刊市場,雖然整個雜志市場對它也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難以分析,所以應該只是看地理期刊市場的。

中國的地理期刊市場的話,兩大巨頭應該是《中國國家地理》所屬的集團和《華夏地理》所屬的集團吧。

《中國國家地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於1950年(原名《地理知識》,60年代末由於時代因素而停刊,1972年周總理主政後復刊,1998年開始改版,2000年改為現名,之後漸漸退出港台繁體版、日文版、英文版等)主辦。因該雜志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此外,該雜志不時會有"特別策劃"甚至是專題特刊,2005年起每年十月還會有內容是一般時候兩倍多的豪華特刊。

該雜志社還有《中華遺產》和《博物》兩大品牌,其中《中華遺產》由中華書局創刊於2004年,2008年歸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其特色是偏重中國歷史人文知識,與《中國國家地理》偏重自然社會知識形成互補;《博物》是由該雜志社於2004年創刊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此外,還有該社於2009年創刊的電子雜志《行天下》。更多關於雜志內容的信息,你可以找其官方網站或網路、貼吧等。其價格因素呢,《中國國家地理》在2009年以前是16元一本,2009年起20元一本(貌似因此失去了一些讀者);《中華遺產》好像一直是20元一本;《博物》是10元一本,但其讀者定位只是青少年;電子雜志《行天下》是5元一本。上述價格都是零售價,訂閱價或網購價可能會打七折至九折這些都是每月一期。
《華夏地理》呢,創刊於2001年,原名《華夏人文地理》,2006年6月起改為現名,2007年7月開始與創刊於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版權合作,和全球32個版本同步刊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內容。零售價好像一直是20元,每月一本。

《華夏地理》屬於《時尚》雜志社。該雜志社由國家旅遊局主管、中國旅遊協會主辦,擁有主辦刊物《時尚》、《時尚先生》、《時尚家居》、《時尚旅遊》、《時尚健康·女士》、《時尚健康·男士》,合辦刊物《時尚芭莎》、《華夏地理》、《鍾表·時尚時間》。就我所知,其中的《時尚旅遊》應該也可算做地理期刊雜志,零售價也是20元。

其他地理雜志,還有《國家人文地理》、《中國國家天文、《環球科學》、中國地圖出版社主辦的雙月雜志《地圖》等等,你去書店或郵局報亭逛逛就能看到很多。如果要考慮更全面的話,還可以把一系列書名同樣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圖書考慮在內。這一系列圖書,在當當網上輸入「中國國國家地理」就能找到具體情況我不太了解,我現在也沒太多時間去找了,不好意思。

以上這么多,都可算是從其市場供給方面的考慮。此外還有市場需求、雜志社除出版雜志之外的生存條件(比如雜志里的廣告收入,工作人員情況分析,針對讀者的各種講座和旅遊活動等等,我不太了解,所以不好多說)。

市場需求,就是從各種雜志的讀者群來考慮。就我個人臆測,《中國國家地理》的特色讀者多是些對地理等方面知識需求較強的人群,如各種相關職業人員,或許還有一大批像我這樣既有求知慾又有考試功利心的高中、大學學生。除此以外就是各種地理等知識的愛好者,這些人群應該是可以算做有競爭挖掘潛力的讀者群了,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選擇我之前所說的各種雜志的一種或多種;當然我所謂的這些特色讀者也是可能轉而購買《華夏地理》等其他雜志的。《中國國家地理》和《華夏地理》的主要不同應該是,一個是中國國內的權威知識界的雜志,介紹內容偏重國內,而一個是與美國地理雜志巨頭有版權內容合作的雜志,其國外內容比《中國國家地理》多,但我覺得內容較雜較具休閑性,不像《中國國家地理》那樣視角深入、專題較多。

世界市場格局,我不清楚,但是無論硬體還是軟體,《中國國家地理》實在是不能和188年歷史的美國《國家地理》相比的。

再深入的研究應該留給你了,我也沒這么多時間再寫了!

⑺ 什麼是地理格局

地理格局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區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斗爭形成的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地域結構及其表現形態。

當前,中國經濟正步入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徵的新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明確提出了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的戰略目標,旨在通過重塑經濟地理格局,完善區域發展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強調要繼續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級區域發展新戰略。

通過重塑經濟地理格局來彰顯國家戰略,不僅是中國應對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變化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09年,世界銀行在《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出建議,要以區域一體化機制來提高地方的供給能力,以全球一體化來擴大需求。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相容並相互促進,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求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進一步發展的戰略空間,是重塑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的重要發展趨勢。

(7)中國地理格局與經濟格局擴展閱讀:

在新常態下,我國也在不斷強化重塑經濟地理格局的力度。

一是在城市發展層面,單一的城市發展正逐漸演變為區域性城市的一體化和網路化發展。通過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間一體化,打破城市行政區邊界;通過強化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錯位發展、基礎設施共享和地區市場共建,謀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協同創新發展道路。

二是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一些對國家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區域發展規劃正陸續上升為國家戰略,並通過國家發展戰略引導要素資源流向。

一方面,通過政府掌握的優質要素的流入和國家計劃安排的大項目,使交通基礎設施等項目服從國家戰略的整體需要;另一方面,區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便於獲得國家整合資源與引導資源流入的能力。同時,以國家戰略為導向實行更加開放的體制和機制,有利於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吸引國際要素的流入。

⑻ 如何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對經濟地理格局塑造的影響

如何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對經濟地理格局造塑造的影響?對於這個經濟格局的我組長是有影響的,經濟在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⑼ 中國從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變遷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從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變遷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經濟地理是歷史地理研究中非常薄弱的部分。今年,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吳松弟主編、歷史系教授戴鞍鋼副主編,由吳松弟、戴鞍鋼、樊如森、楊偉兵等人組成的近代經濟地理團隊聯合二十餘位學者經八年撰寫的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已全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部系統反映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面貌的大型專業叢書。10月29日,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學術座談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已全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天,來自近代史學、經濟學、地理學等領域的十四位一流專家學者也來到了座談會現場。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直言研究上的「跨學科」難度很大。「史學、經濟學、地理學,這三家有共同的東西,但實際上講的都是不一樣的,包括分類、專業詞彙等,符合這個學科的規律或許就不符合那個學科的規律。但《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勇敢地融合三方視角,講述中國這段時間的格局,真的不容易。」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陸興龍表示《中國近代經濟地理》讀起來感覺親切,也感覺驚訝。「我們講經濟史,往往很少涉及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有大篇幅關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描述。此外,近代研究最難搞的就是資料。哪怕是權威統計,有些資料也會出現前後矛盾。所以《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確實不易。」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評價《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總的來說,這部書體系完備、資料翔實、徵引規范,有大面積創新,是有很高學術含量的上乘之作,是近代經濟地理開創性的優秀作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姜義華評價這部大著是一份大型的國情全面展現,比較台灣那套區域現代化研究,不僅空間更加完整,內容也更加全面。城市與鄉村,現代化與傳統,缺少了任何一個部分,都會使對國情的認識產生片面性。
同時,與會學者也就《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提出建議。陝西師范大學西北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堅認為這部書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於闡述論證中建立了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新格局。這新格局可以簡單概括為「從東向西、由邊向內」。「但我感覺這個概括還應該做更細致的歸納。這個新格局和1949年以後國家層面上所說的沿海和內地的關系、改革開放後三大經濟地帶之間的關系,能不能有比較好的聯系和闡述?」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沈祖煒也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現在看起來這部著作的經濟史味道偏重,地理的味道淡了一點,是不是可以更多地關注區域各個地理要素,比如氣候、土壤、江河山川等;第二,我們是分區域來論述的,那麼區域和區域之間的聯系怎樣?一個區域內部是不是也可以分成幾個小區域,這些小區域之間內部關聯如何?我覺得也可以有所加強;第三,這部書最精彩的理論基礎』港口(口岸)——腹地』還可以有所拓展;第四,希望本書大大增加自製地圖的篇幅。」

⑽ 人口地理界線對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影響

1.使我國東西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2.造成東部承載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社會保障壓回力!
3.給東部地答區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
4.為東部地區帶來大量勞動力,有利於促進東部製造業經濟的發展!
5.使西部大量土地資源荒蕪!造成進一步的資源分配不均!

人口分布地地理界線
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縣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漸減少,兩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漸拉開距離,隨著國家近幾年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使西部地區人口逐年增加。
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一般比內陸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等如:海河、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會更大,這些地方商業比較發達,人流量大,氣候適宜。
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疏,大體有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昆侖山脈、青藏高原北部,這些地方有的事常年乾旱,有些是終年積雪,環境相對比較惡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