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中國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8分
A. 簡述中國地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中國的地理可以說是十分的齊全,有盆地有高原,什麼都有很全面
B. 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
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勢,利於夏專季風深入內陸,屬使季風區面積廣闊,形成豐沛的降水,為農林牧漁的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
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同一溫度帶內形成了不同特點的多種氣候,使各溫度帶內的農林牧經濟部門,形成了不同的特點。
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我國大河多西源東流,為發展內河航運、溝通東西交通,提供了物質環境條件,如長江、珠江等。
我國呈階梯狀分布的地勢特點,使大河流經階梯過渡地帶時,產生了巨大的水能。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獨特的高寒氣候,產生了高寒草原,出現了高寒畜牧業。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來的暖濕氣流難以北進,使得我國西北部氣候更加乾燥,影響了那裡農林牧業生產條件。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廣大的特點,進一步影響了我國氣候的復雜性,為多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環境基礎。
C. 中國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地處亞歐板塊東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處地球北溫帶,少內部分處地球熱帶容。
中國的東南部瀕臨海洋,因此環境濕潤,夏季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會出現大量強降雨。又因為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溫度會很高。冬季因其瀕臨海洋以及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形成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國的西北部遠離海洋,因此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夏季風也難以到達,氣候會十分乾燥,因西北部被大量沙漠覆蓋,氣候因沙漠而受到影響,白天天氣炎熱而到了晚上天氣又極度寒冷,晝夜溫差大,與瀕臨海洋的東南部正好相反。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本來就極度缺水的西北地區,就變得更加缺水了,又因為其地處內陸,就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中國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之上,因其海拔高,溫度就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因此,西部地區常年寒冷,形成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
而中國的北部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又深居內陸,有降雨但相對於東南地區比較少,由於緯度高的關系,溫度也不會很高。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就形成了溫帶季風氣候。
總的來說,中國的氣候特點: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3.季風氣候顯著
D. 簡述中國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
大自然是個有機整體,地理環境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依存關系。只要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就會引起其他要素的相應變化,一個環節緊扣著另一個環節,一個過程向著另一個過程轉化,最後必然會導致整個地理環境由量變發展到質變,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研究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規律,正是地理科學的魅力所在,也是地理學這門科學的本質所在。
在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中,除了地理緯度以外,地形則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地形可以影響氣候的變化,造成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地形可以破壞或掩蓋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從而影響到農副業生產布局的不平衡性;而優美的地理環境的形成,更是與地形條件息息相關的。因此,對於中國地形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而且對於如何根據各地的具體地形條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農、林、牧、副、漁和旅遊等事業的發展,以及在不斷改造自然條件,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於中國地形的重要地理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造成了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中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地形對於中國氣候的影響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l)山脈常為南北暖冷氣團的障壁,尤以東西走向的山脈最為顯著,形成山脈南北不同的氣候特點。例如秦嶺南坡溫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鄭和西安僅一山之隔,氣溫和年降水量的變化就很明顯。南鄭1月平均氣溫為3℃,7月為26.7℃,平均年降水量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氣溫為-0.5℃,7月為28.1℃,平均年降水量為566.3毫米。「一樣春風有兩般,南枝盛開北枝寒」則是形容南嶺南北兩側氣候差異的膾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礙和影響了寒潮的路徑,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亞流來的冷氣團受層層山地的阻擋,路徑因而迂迴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樣,由於山脈都是以南北走向為主,北方來的冷氣團可以長驅南下。中國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從西北向東南,以後又轉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動,而當寒潮到達中國東部平原後,則能一直深入到華南,這都是地形影響的結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對空氣運動的影響,正像響一樣。青藏高原阻礙著高空西風急流,造成急流分支與會合等作用,這對於高原南北兩側的氣壓系統發生很大的影響,並且還影響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氣環流,最明顯的是加強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季風。
(4)山地面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為多雨的中心,如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緣、台灣中央山脈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因焚風作用使氣溫增高。中國長江以南冬春多雨,則是由於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礙,冷空氣易於堆積,造成半穩定性的鋒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氣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減低0.6℃。在山地也發生隨高度升高而溫度減低的現象,不過情況更要復雜一些。因為在山區影響溫度變化的不僅是高度,而且還有地形形態和坡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他早就認識到廬山由於山高谷深,氣候、物候與平地不同,從而產生春來晚、秋去早的變化。李白的《塞下曲》一開頭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樣也是地形對氣候、物候影響的極好的科學紀實。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不同,氣候差異也是十分懸殊的。如圖63所示,A、B、C、D、E五地,它們的絕對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卻大異。A為高空,B為高原,C為高山,D為深谷,E為盆地,各地的氣候大不一樣。A點位於空中,晝夜氣溫的變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B點位於高原中心,白天吸熱快,晚上放熱也快,氣溫變化急劇,所以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的特徵;C點位於山頂,與陸面接觸少,而與空氣接觸較多,所以氣候也顯示為海洋性;D點居於深谷,E點位於盆地之中,兩地氣溫均多變,氣溫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就較為突出。所以,無論從大范圍來看,還是從局部地區來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
E. 中國地形特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關於中國地形的重要地理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造成了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中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國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地形對於中國氣候的影響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l)山脈常為南北暖冷氣團的障壁,尤以東西走向的山脈最為顯著,形成山脈南北不同的氣候特點。例如秦嶺南坡溫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鄭和西安僅一山之隔,氣溫和年降水量的變化就很明顯。南鄭1月平均氣溫為3℃,7月為26.7℃,平均年降水量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氣溫為-0.5℃,7月為28.1℃,平均年降水量為566.3毫米。「一樣春風有兩般,南枝盛開北枝寒」則是形容南嶺南北兩側氣候差異的膾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礙和影響了寒潮的路徑,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亞流來的冷氣團受層層山地的阻擋,路徑因而迂迴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樣,由於山脈都是以南北走向為主,北方來的冷氣團可以長驅南下。中國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從西北向東南,以後又轉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動,而當寒潮到達中國東部平原後,則能一直深入到華南,這都是地形影響的結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對空氣運動的影響,正像響一樣。青藏高原阻礙著高空西風急流,造成急流分支與會合等作用,這對於高原南北兩側的氣壓系統發生很大的影響,並且還影響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氣環流,最明顯的是加強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季風。
(4)山地面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為多雨的中心,如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緣、台灣中央山脈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濕氣流的一側常因焚風作用使氣溫增高。中國長江以南冬春多雨,則是由於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礙,冷空氣易於堆積,造成半穩定性的鋒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氣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減低0.6℃。在山地也發生隨高度升高而溫度減低的現象,不過情況更要復雜一些。因為在山區影響溫度變化的不僅是高度,而且還有地形形態和坡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他早就認識到廬山由於山高谷深,氣候、物候與平地不同,從而產生春來晚、秋去早的變化。李白的《塞下曲》一開頭寫道:「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樣也是地形對氣候、物候影響的極好的科學紀實。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不同,氣候差異也是十分懸殊的。如圖63所示,A、B、C、D、E五地,它們的絕對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卻大異。A為高空,B為高原,C為高山,D為深谷,E為盆地,各地的氣候大不一樣。A點位於空中,晝夜氣溫的變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B點位於高原中心,白天吸熱快,晚上放熱也快,氣溫變化急劇,所以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的特徵;C點位於山頂,與陸面接觸少,而與空氣接觸較多,所以氣候也顯示為海洋性;D點居於深谷,E點位於盆地之中,兩地氣溫均多變,氣溫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就較為突出。所以,無論從大范圍來看,還是從局部地區來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
2.破壞或掩蓋了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
地帶性是地理環境最突出的特徵。地帶性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的形狀和地球對於太陽的位置。由於緯度的不同,太陽熱量在地面上的分布產生了差異。很早就有人根據這一點把整個地球表面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這5個帶的分布規律取決於緯度因素,從而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也都反映了緯度地帶性的特徵。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帶將成為自西向東的延伸帶。但是地球表面並非均一,這不僅因為各部分的組成物質不同,而且地表結構和地形的類型、高度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改變甚至掩蓋了地帶性的規律。但也必須指出,這並不否定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現在世界上的自然帶並沒有構成理想的圖譜,但其具體的圖式以及各個自然帶的具體分布,都是地帶性規律與非地帶性規律的矛盾統一體。
地形破壞或掩蓋了地帶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結構。遼闊的青藏高原在中緯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壞了中國地理環境南北的過渡性和沿緯向分布的地帶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帶性的分布。
按緯度來說,青藏高原約位於北緯26~40°之間,與東部華中地區和部分華北地區的緯度相當,應屬於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但由於地勢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種特殊的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它的基本特徵是氣溫低、日照強、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不論在氣候、水文、土壤還是動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現了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非地帶性的大區,它的內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帶和多種多樣的地理環境結構,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擬的。在這方面,珠穆朗瑪峰地區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對高差使珠峰地區的自然條件發生了顯著的垂直變化,這種變化從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帶、地衣帶和高山草甸帶,再往下,南坡依次為高山矮曲林帶、針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高山草甸帶下只有一個高山草原帶。在這里卻又可以看出,盡管非地帶性規律可以起著改變和掩蓋地帶性的作用,但它卻不能消除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在這個非地帶性突出的圖譜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帶性的烙印。然而,卻又不能不指出,無論是珠峰地區還是整個青藏高原,雖然地帶性與非地帶性規律存在著相互滲透和極其錯綜復雜的關系,但由於地形高差的影響,在這一對矛盾中,非地帶性規律卻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區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國范圍來說,地形對地帶性的破壞和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
在自然地帶性中反映最為明顯的是植被類型。中國的地形大致以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為界,基本上可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塊。東南濕潤部分以各種森林類型為主;西北乾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從昆侖山循著秦嶺到淮河和長江一線,又可把西北、東南兩大塊各分為兩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乾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為高山草地和凍土荒漠;東南部分的北部以闊葉落葉林(夏綠林)和針葉林為主,其南部以各種類型的闊葉常綠林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東南高山(如台灣)才有雲杉。冷杉等針葉林大量存在。
這種自然植被帶在中國不連續的差異分布,顯然是由海陸位置和地形差異造成的。在中國,作為主要體現地帶性規律的植被類型里,清楚地深嵌著非地帶性的烙印。雖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類型對地帶性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中國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區,地形對地帶性顯然起了改變和掩蓋的作用;而在東部平原地區,則起了重要的促進和加強的作用。
3.影響中國農副業生產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六條中指出:「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畝平均年產量(皮棉),按照各地情況,由1955年的35斤(全國平均數),分別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華南各省有條件的地區,應當積極發展熱帶作物。」《綱要》中第十五條還指出:「按照不同地區把耕地的復種指數分別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嶺以南地區,要達到250%。(2)五嶺以北,長江以南地區,要達到200%。(3)長江以北,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要達到160%。(4)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要求達到120%。(5)長城以北地區也應盡可能地擴大復種面積。」
很顯然,《綱要》中正是根據五嶺、長江、黃河、秦嶺、長城等這些地形界線,把全國劃分為5個農業發展要求不同的地區。這5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指標不同,除了社會歷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氣溫、熱量和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自然生產潛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們對於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這個客觀規律,人們是不能忽視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個條件中,地形條件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中國有3條明顯的自然地理界線,實際上都是3條東西走向的地形線。這就是五嶺(又稱南嶺)、秦嶺和長城。這3條地形線是中國氣候帶的重要分界線。各氣候帶之間不僅明顯地反映著氣溫、降水的不同,而且還影響到中國水文、植被以及農業生產的布局和產量的差異。
五嶺這一條地形線,買際上是中國熱帶與亞熱帶的地理分界線。1月10℃等溫線通過南嶺南側、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北部。這條線以南的地區基本上屬於熱帶,氣溫高,生長期長,雨量豐沛,絕少見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亞熱帶與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L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和淮河,此線以南屬亞熱帶;秦嶺、淮河大致還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線,為中國濕潤區及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也是華北和華中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熱量仍較充足,全年生長期可達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有的地區還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區可種雙季水稻。而且此線以南,江河不凍;此線以北,冬季河水結冰。
長城線向西延至天山,向東北延至吉林與遼寧的交界處,這一條線是暖溫帶與溫帶的地理分界線。此線以南,屬暖溫帶,全年生長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兩熟。此線以北,包括東北部地區、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北部廣大地區,屬溫帶,夏溫雖很高,但冬季冷而長,生長期150~170天,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這個地區,除東北吉林、黑龍江西省以外,其餘廣大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畜牧區,農業不佔主要地位。
不僅東西走向的地形線對氣候和農業生產具有影響,而且由於中國東部主要分布著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著山地和高原,這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布局同樣有著強烈的影響。東半部的平原和丘陵雖然只佔全國l/3的面積,但卻是中國的主要農業地區,分布著全國2/3以上的農業人口和耕地,生產著全國3/4以上的糧、棉、油和絕大部分經濟林產。西半部佔全國總面積的2/3,但絕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於局部地區,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顯然是強烈的。
4.為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隨著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但需要物質生活更加豐富,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更為多彩,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餘,都希望能有機會到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一些賞心悅目的享受。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旅遊事業的發展一定會得到更多的重視。
F. 簡述中國地理自然環境對民居結構和布局的影響求解答
你中國的地理環境是比較復雜的,有高山有平原,海洋森林。中國人大多居住在平原,所以中國居民居住環境的布局一般是一樣的。
G. 中國地勢地形對自然社會環境的影響
東部季風區
地形地勢:海拔較低,三大平原、二大高原、低山丘陵和盆地
氣候:季內風氣候顯著,降水多容,集中在5~10月
植被:森林,部分為森林草原
土壤:林下發育,淋溶性強
水文:外流河,多大江大河,雨水補給
人類活動:廣泛而深入,主要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地形地勢:海拔較高,差別顯著
氣候:大陸性強,降水少,溫差大,多大風天氣
植被:荒漠,部分為草原
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分高
水文:多內流河,短小,雨水、融雪水補給
人類活動:影響小,水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海拔高,有世界高大山地
氣候:高寒,風大,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
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
土壤:土層淺薄,多凍土
水文:內流河,大河源頭,湖泊眾多,多為鹹水湖
人類活動:影響微弱,原始自然完整,畜牧業為主
望採納。
H. 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徵對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有何影響
我把我能想到的幾個點跟你分享一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我國的地形有內3個特點容即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它對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1、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數自西向東流動。
2、西高東低的地勢,相對而言有利於海洋水汽的深入;
3、多種地形使得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出現多樣化,從而使得物種出現多樣化的特點。
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1、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得河流之間的落差較大,產生巨大的勢能,有利於水電站的建設;
2、地形種類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采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
3、山區面積廣大,地形的阻隔使得地域之間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我國的文化出現明顯的多樣化和地域化特色。
4、當然,這些特點還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如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