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定陵視頻

人文地理定陵視頻

發布時間: 2021-03-03 14:50:42

㈠ 求一個考古視頻

是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啊 1956年發掘的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萬曆帝及兩位皇後的合葬墓。萬曆帝年僅10歲時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當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中後期怠於朝政,終年不視朝,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萬曆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百萬遊客來到這里,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項考古計劃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終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這就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定陵。 □明代的永樂皇帝朱棣親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包括朱棣在內,總計有13代明朝皇帝於此修建了陵墓,整個陵區居然比當時明朝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十三陵建造於公元15到17世紀的明朝,它的創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親自主持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這里就成為明朝的皇家陵園。包括朱棣在內,共有13代明朝皇帝在這里修建了陵墓。到明朝滅亡時整個陵區的總面積已超過120平方公里,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十三陵的總體布局就像一棵大樹,每個陵墓如同是樹枝,大樹的主幹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進入整個十三陵的必經之路。神道兩邊排列著十八對巨大的石像,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後仍是帝國的主宰。按照中國古代皇陵的陵寢制度,陰宅仿照陽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宮建造。外圍是高大的城牆,城牆內的宮殿也嚴格地按照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在十三陵每 一個陵墓的後部,都建有一個明樓。明樓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樓後是皇帝的墳墓。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動在1956年春開始了…… 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這個計劃的,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 在挖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在定陵寶城一處城磚脫落的相應位置挖開第一條探溝。探溝剛剛挖到1米多深,就在寶城內側的牆壁上發現了一塊砌在牆里的石條,擦去石條上的泥土,3個刻在石條上的字顯露出來:「隧道門」。十幾天後,考古人員在城牆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同時在探溝的兩側發現了兩道磚牆,兩牆之間形成一個隧道,伸向寶城的深處,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為減輕挖掘工作量,考古隊沒有繼續第一條探溝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上挖開了第二條探溝。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現,在第一條探溝中曾經出現的隧道磚牆也奇怪地消失了。 進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現新的轉機。一天,在第二條探溝的深處,一個參與挖掘的民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考古隊在通向寶頂中心的方向開挖了第三條探溝。到第二年5月,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牆——金剛牆。在金剛牆上,考古人 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中國古書上記載,許多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都在墳墓中設有復雜的暗器機關,一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喪命。疑慮與擔心在考古挖掘人員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宮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隱秘的位置。白萬玉是考古隊中最富有經驗的考古專家,也是現場的實際指揮者,在打開金剛牆時白萬玉也很擔心會有意外發生。 為了保障安全,考古隊決定先把梯形開口最上面的幾層磚拆下,金剛牆很快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經過謹慎的觀察,考古隊決定先派一個人進入地宮。白老決定派考古專家龐中威下去。龐中威回憶說:「我當時也害怕。給我在腰上拴了一條大麻繩,然後我背著一個手電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後,彎著腰,躬著身,精神特別集中,心裡也很緊張。」等他出來以後大家才鬆了口氣。之後又有幾個人跳了進去, 藉助手電筒和馬燈,他們找到了地宮的大門。 第二天,考古隊決定徹底打開金剛牆。牆磚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鑿而成的地宮大門完全暴露在考古隊面前。 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後殿。考古隊員最先進入地宮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條狀的已經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入葬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而使用的墊板。考古隊員穿過前殿進入中殿,擺放在中殿內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龍的圖案。座椅前面是用來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的 萬年燈。 仿照紫禁城中的東西六宮,定陵地宮的左右有兩個配殿。配殿通過狹窄的甬道與主殿相連。這里應是留給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盪盪的棺床顯示這里沒有被真正使用過。 考古人員繼續前進,最終找到了隱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後殿,對應於紫禁城中的皇宮,後殿相當於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挖掘定陵之前,人們已經知道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的合葬墓,地宮內三口棺槨的發現印證了文獻的記載。 □萬曆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長的帝王生涯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在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還有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 1572年,年僅10歲的萬曆繼承皇位。萬曆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於是萬曆必須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儒家的傳統經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處理朝政時,又處處受到大臣的牽制。壓抑的宮廷生活,只有聰明伶俐的鄭貴妃給萬曆帶來惟一的樂趣。萬曆想把皇位傳給鄭貴妃生的兒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萬曆無力改變,便採取了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對抗。萬曆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隱居在紫禁城的後宮,最後20年,他幾乎拒絕和所有的大臣見面,國家政務陷於癱瘓。 定陵的建造歷時6年,花費白銀800多萬兩。定陵即將竣工的時候,萬曆最後一次親自到這里視察,然後默然返回北京。 1620年,萬曆和自己的一位皇後先後病死並同時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後也被遷來合葬。鄭貴妃於10年後死去,她被大臣們看作是給國家帶來禍患的女人,最終未能獲得入葬定陵的權利。萬曆終於沒能與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葬在一起。 □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後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在精心的准備後,考古人員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打開棺材以後,人們看見它凸凹不平,上面蓋著一層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 地宮中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後生前的生活用品。 隨葬品里有被稱為冕的皇冠,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槨中發現的金冠,需用150根細如絲發的金線,經非常復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這說明明朝的手工業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貴重金屬製作工藝。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後戴的龍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艷麗。出土的袞服採用中國傳統的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這件袞服,也需要10年的時間。隨葬品里的皇後穿用的袍衫,採用的是復雜的刺綉工藝,整個袍衫總計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綉方法才全部完成。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昔日的皇家陵園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推薦一個考古視頻給你 《考古中國》裡面很多的

㈡ 哪有1958年 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下載非考古中國

你好 你找到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了嗎 我也想找 找了好幾年了 不知道 你找沒找到 如果找到 能給我傳一份嗎

㈢ 泣血跪求: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

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http://video.zhulong.com/shipin/detail.asp?id=238491#
我剛才又有找,可是沒找到內,真是不好意思容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