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理學沒產生在中國
❶ 近代科學為什麼不能在中國產生
這是李約瑟難題,曾有不少人給出各式各樣的解答。其實只要了解了科學的本質以及中國的文明史,就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國缺乏產生代近科學的土壤。
近代科學有兩大基礎,一是完善的形式邏輯,二是實證主義。簡單地說:
科學=邏輯+實證。
遺憾的是,中國盡管有著領先世界的文明,但在這兩個方面卻是極度的匱乏。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傳統文化把取象比類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徵與規則,但又有相當一部分規則是通用的,在自然研究領域中,如果對每一個事物都進行嚴格的分析,無疑會加大研究成本,這個時候,取象比類法則大大減少了研究成本,只要把已有的規則按「萬物相通」的指引,直接用到別的領域就行了,而且事實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事物有相類似的規則。這是中國在文明上一度領先的原因。
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對取象比類的方法太依賴了,以致於依賴到懶得進行新的研究的地步。動轍子曰詩雲,引經據典,卻沒幾個人願意做更細致的分析。而且科學的本質是認識自然,一切利用科學造福人類的行為其前提都是對自然界有足夠的認識。但是中國的崇古思維認為陰陽五行八卦之說足以解釋天地萬物,而萬物一理,只需把現象往這理論上套就行了,宇宙之規則,盡在古人矣。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懶惰的思想不只中國有,在西方也有,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科學界也一度出現,世界的規律牛頓已經發現完了,以後的科學家就是如何應用這些定律了。只不過這種崇古的風尚不如中國發達,沒有成為科學界的主流。
而在實證方面,中國也興趣不大,「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論斷,雖然在局部有正確的可能,但在整體上,謬以千里。但古人卻堅信不疑,極少有人對此進行過質疑。事實上,如果質疑了,那是相當危險的,比如清末有中醫王清任,在一場瘟疫之後,對死人進行了解剖,發現了許多古醫中的錯誤之處,並因此寫了一本《醫林改錯》,但被中醫界罵為「遺毒」,鬱郁而終,走向科學的一點星星之火就這么湮沒在中國歷史的長河。
反觀西方,在基督教統治的一千年裡,愚昧落後,文明以及經濟遠遠落後於中國,但是古希臘的邏輯學卻沒有因此滅絕,而且數學領域更是扎扎實實地發展著,數學是數字化的邏輯學,數學的數次大發展,也是邏輯學不斷完善的表現。而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運動之後,宗教神權漸漸衰落,歐洲走出蒙昧的歷史陰影,各國間不斷地戰爭以及遠洋掘金活動推動著科學技術大范圍應用,而科學技術的應用本身就是科學理論進行實證的過程。
當實證行為上升致實證主義(進而發展出可證偽主義)之後,邏輯學與實證主義的結合終於讓近代科學的誕生水到渠成。
而斯時的中國還在做著「我中華上國應有盡有,不需與蠻夷互通有無」的春秋大夢。即使對數學和機械有著濃厚興趣的康熙,也沒有意識到科技的重大意義。
當西方的科學理論一個一個被超越,新的、靠著更堅實的證據鋪墊起來的科學理論一個個誕生的時候,在邏輯和實證方面鮮有建樹的中國已失去了誕生近代科學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鴉片戰爭用武力打開封閉的國門,國人還痴迷在自我幻想的美夢之中。在被侵略中百無一用的《易經》不是還被某些「專家」吹捧為解開宇宙密碼的鑰匙嗎?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文化啃老族天真地認為,我們的祖宗早就掌握了高於西方科學的宇宙真理,只不過現代的中國人不懂而已,他們從未想過,人類的前進就應該是一代比一代強,中國的祖宗有什麼理由就可以突破歷史局限而得窺宇宙的終極真理呢?
近代科學是西方拋棄了古典四大元素論之後浴火重生的,邏輯+實證的思維既保證了大膽的推理和假設,又保證了小心的求證而避免淪為玄學。
可惜這兩樣東西,到現在我國還是缺乏的。百家講壇成了文學歷史講壇,劉太醫、張務本等神醫騙子被官方媒體一個一個推出來禍害民眾,國外的那些偽科學作品如《審判達爾文》《水知道答案》等被當成科學讀物大量引入,連早被美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打假的百慕大三角一案,到現在還有人傻乎乎地分析著根本不存在的神秘原因,以圖證明自己足以比肩愛因斯坦。
而歷史也跟中國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讓中國坐井觀天了,西歐人若想爬山越嶺打到中國人,比登天還難,近臨的大國印度受到宗教的影響,相對的比較愛好和平,即使被英國侵佔,充其量也不過是「非暴力不抵抗運動」,對侵略興趣不大(有意思的是英國歸還印度統治權之後,印度倒是忽然有野心了),而中國周邊的皆小國,不是文明低的還處在游牧階段,就是彈凡之地,偶有蠻夷入主,也迅速被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所同化。所以,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文化有一種歷史優越感。
在這種優越感下,以儒家為正統的國人眼裡,科技皆「淫巧奇技」,不足與我朝的天道相提並論。
在各種各樣的誤會和歷史條件下,中國不是與近代科學擦肩而過,而是壓根就沒有誕生的土壤。如果沒有西方武力入侵,再過一千年,中國同樣不會誕生近代科學,當然,在個別的技術上,可能會有發展,但在基礎科學理論上,難有建樹。
很多人都喜歡把這個責任推到清政府身上,其實清政府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已經完全同化了,清政府做的事,宋、明政府都在做,文化傳承中的書院制,激勵體系中中的科舉制,清政府都繼承下來了,但是同樣繼承的是,科學研究始終沒有放在應有的位置,而是地位當低。
所以,核心的問題在於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自秦以降,中國就不再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土壤了。
❷ 為什麼說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按照孔穎達來的解釋,「地理」的源概念不僅要弄清地表的形態,而且還需進一步了解這些形態的分布關系,探索其隱藏在事實後面的原因和道理,也即「知幽明之故」。地理概念的形成,利於有關知識的集中和條理化。所以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❸ 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而誕生於歐洲
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首先必須和某個社會階級的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階級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學。這一條件正是西歐上升中的並且不久就取得統治權的市民階級所具備、而為其他國家歷史上的一切階級所不具備的。當時,西歐這個新興的階級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製造、火炮乃至世界范圍的政治、經濟、貿易、社會、歷史諸多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和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但這些知識和傳統社會各統治階級的利益關系並不大。遲至20世紀初,一些亞非不發達國家的王公貴胄雖然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到牛津、劍橋受教育,但這些人回國之後並不把西方的科技引入自己的國家。這里的奧秘是,科學從思想上,也從社會上對等級制度起著一種瓦解的作用。一切人和物,無論多麼偉大或多麼渺小,在科學面前其價值都一律平等,都服從同樣的鐵的法則,其間並不存在任何高低貴賤之分。在當時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這樣的社會階級,而且整個社會也一直無法突破等級觀念和體制的束縛。
與此相關,近代科學得以誕生和發展的另一條件是,科學必須受到現存政治社會體制的尊重和鼓勵,亦即現存的政治社會體制必須能夠把大量的聰明才智吸引到科學事業上來。文藝復興後西歐各種學會和學院的建立與發展蔚然成風,這極大地促進了近代科學事業的發展。但這種條件在當時中國並不存在。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知識分子的出路,他的地位、榮譽和價值,並不是和知識聯系在一起的。早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不久,班固就曾感嘆儒術已經成為一條利祿之途。此後的科舉制,進一步滿足了等級專制制度要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目的。在西方,正當伽利略為近代科學奠定基石的時候,中國那位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宋應星就在寫《天工開物》,同時他沉痛宣稱「此書與功名利祿毫無相干也」。可見,直到近代為止,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不需要本身具有獨立價值的科學知識,人們的聰明才智也還不可能被引向科學研究之路。中國的社會條件還遠遠沒有成熟到足以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得以誕生和發展的地步。
導致近代科學誕生於西方而非中國的原因,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雙方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與中國相比,西方思想大抵上更多是屬主智主義的。「哲學」一詞在辭源上本來就是「愛智慧」。甚至像蘇格拉底那樣有著濃厚倫理色彩的人,也標舉這樣的口號:「知識就是德行。」中國思想的傳統,其主流是主德而非主智的,知識從來就是附屬於德行,為德行服務的,它本身並沒有獨立的價值,所以追求真理在中國首先而且主要地就不是指獲得知識,而是指履行道德義務。儒家崇德行於上位,道家不但要求「絕聖」,同時還要「棄智」。但在西方,哪怕是在中世紀的神學論證里,往往也可以看到有一種強烈的主智主義的傾向,要求假手邏輯推論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信仰,如上帝存在之本體論的證明之類。而中國哲學則習慣於用比喻,而不用邏輯推論。歸根到底,是認為更高一級的道德真理,是不能由更低一級的知識來加以保證或證明的。這樣也就決定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知識或真理本身也沒有獨立的內在價值:我們不能(或不應該)為知識而追求知識,只能為盡人倫而求知識。
❹ 人文地理學的起源和發展為什麼不在中國
中國古代的人抄文地理思想與知識極為豐富,但尚未形成科學的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發軔於古希臘。荷馬在公元前9世紀時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被認為是關於人文地理知識最早的記述性著作。古希臘著名學者埃拉托色尼首創了「地理學」這一名詞。
❺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天涯網
在古代和中世紀,中國的科學曾經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但到了文藝復興以後,當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學體系時,中國的科學相形之下卻日益落後了,並且直到19世紀中葉仍對西方17世紀已經確立的近代科學體系茫然無知。這是為什麼?
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首先必須和某個社會階級的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這個階級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學。這一條件正是西歐上升中的並且不久就取得統治權的市民階級所具備、而為其他國家歷史上的一切階級所不具備的。當時,西歐這個新興的階級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製造、火炮乃至世界范圍的政治、經濟、貿易、社會、歷史諸多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和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但這些知識和傳統社會各統治階級的利益關系並不大。遲至20世紀初,一些亞非不發達國家的王公貴胄雖然也把自己的子弟送到牛津、劍橋受教育,但這些人回國之後並不把西方的科技引入自己的國家。這里的奧秘是,科學從思想上,也從社會上對等級制度起著一種瓦解的作用。一切人和物,無論多麼偉大或多麼渺小,在科學面前其價值都一律平等,都服從同樣的鐵的法則,其間並不存在任何高低貴賤之分。在當時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這樣的社會階級,而且整個社會也一直無法突破等級觀念和體制的束縛。
與此相關,近代科學得以誕生和發展的另一條件是,科學必須受到現存政治社會體制的尊重和鼓勵,亦即現存的政治社會體制必須能夠把大量的聰明才智吸引到科學事業上來。文藝復興後西歐各種學會和學院的建立與發展蔚然成風,這極大地促進了近代科學事業的發展。但這種條件在當時中國並不存在。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知識分子的出路,他的地位、榮譽和價值,並不是和知識聯系在一起的。早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不久,班固就曾感嘆儒術已經成為一條利祿之途。此後的科舉制,進一步滿足了等級專制制度要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目的。在西方,正當伽利略為近代科學奠定基石的時候,中國那位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宋應星就在寫《天工開物》,同時他沉痛宣稱「此書與功名利祿毫無相干也」。可見,直到近代為止,統治階級的利益並不需要本身具有獨立價值的科學知識,人們的聰明才智也還不可能被引向科學研究之路。中國的社會條件還遠遠沒有成熟到足以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得以誕生和發展的地步。
導致近代科學誕生於西方而非中國的原因,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雙方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與中國相比,西方思想大抵上更多是屬主智主義的。「哲學」一詞在辭源上本來就是「愛智慧」。甚至像蘇格拉底那樣有著濃厚倫理色彩的人,也標舉這樣的口號:「知識就是德行。」中國思想的傳統,其主流是主德而非主智的,知識從來就是附屬於德行,為德行服務的,它本身並沒有獨立的價值,所以追求真理在中國首先而且主要地就不是指獲得知識,而是指履行道德義務。儒家崇德行於上位,道家不但要求「絕聖」,同時還要「棄智」。但在西方,哪怕是在中世紀的神學論證里,往往也可以看到有一種強烈的主智主義的傾向,要求假手邏輯推論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信仰,如上帝存在之本體論的證明之類。而中國哲學則習慣於用比喻,而不用邏輯推論。歸根到底,是認為更高一級的道德真理,是不能由更低一級的知識來加以保證或證明的。這樣也就決定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知識或真理本身也沒有獨立的內在價值:我們不能(或不應該)為知識而追求知識,只能為盡人倫而求知識。中國歷代仁人志士的獻身,都是為了仁義道德(成仁取義),而不是為了追求某種純粹理性即科學認識上的真理(如伽利略因為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說而遭受迫害)。中西方思想的對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主德與主智的對比,是道德與知識的對比,亦即倫理與科學的對比。也許正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倫道德的緣故,所以中國便沒有西方那種意義上的宗教。西方宗教可以說也有兩重性:就其強調信條而言,它和科學的理性是互不相容的,但是就它那種永不滿足地追求無限的精神而言,它又和科學有相同和相通之處。與此相關的一個最值得矚目的歷史事實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既沒有西方古代的原子論,也沒有西方近代的機械論。而這兩者一脈相承,對近代科學與科學思維方式的發展,構成為一個最基本、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大體來說,中國思想家們大多習慣於把個體納入總體之下和之中加以考察,他們的世界觀從來都是整體主義的和有機主義的,而非原子論式的或機械主義的。未來科學思想的發展若如李約瑟博士所雲,將是從機械的、分析的軌道轉到有機的、綜合的軌道上來,那麼,中國古代思維方式和智慧肯定將對此作出重大貢獻。不過,機械的、分析的思維方式畢竟仍是近代科學不可或缺而又不可逾越的第一步。「知識無跳躍」很可能是確切的、普遍的規律,畢竟是先要進行孤立的分析,然後才有總體的綜合。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是撇開機械的分析而徑直要求把握道體之大全。這或許就是中國之所以沒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學殿堂的思想上的原因了。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
❻ 尹發能,關於科學地理學為何沒有產生於中國的討論
中國多是為利而學,不是為知而學
對國人來說,地理多是沒錢途的,恩,可以報報天氣
❼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什麽近代以後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中外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總結一下大體有一下七種觀點:
數學缺乏論。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中國近事》一書中說:「看來中國人缺乏心智的偉大之光,對證明的藝術一無所知,而滿足於靠經驗而獲得的數學,如同我們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種數學。」至於中國在科學方面沒有達到極高的造詣,「簡單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歐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數學。」 [1]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2]李約瑟同樣認為「當自然科學與數學的融合成為普遍現象之後,自然科學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他研究發現:「中國數學思想基本是代數學思維模式而不是幾何學式樣的」而近代科學的發端恰賴於幾何學,如牛頓「在寫《數學原理》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微積分,他證明每一個定理時用的都是幾何的方法,跟歐幾里德書里很相像。」
文化制約說。美籍學者成中英認為:「一門新的物理科學必須開始於一個新的數學創造,完成於一個新的邏輯的誕生。」「我們甚至可主張,現代科學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學與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結晶」 「猶太教及基督教傳統的超絕神學,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機械式模型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的因果律標准模型。……若沒有這些文化傳統作為科學知性的基礎,西方科學就不可能產生。」然而在中國,宗教意識較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與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語言決定論。在《風俗論》一書中,伏爾泰認為:「如果要問,中國既然不間斷地致力於各種技藝和科學已有如此遙久的歷史,為什麼進步卻微乎其微?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流傳下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語言的性質——語言是一切知識的第一要素。」 伏爾泰所說的第一原因,屬於文化因素范疇。第二原因,則點出了語言問題。
態度決定論。楊振寧認為,「以後整個清朝有些大學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繼續發揮『西學中源』說。由於他們的影響,使中國的學者在清朝三百年間沒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認為,清朝的『西學中源』說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清朝時的中國已將漢唐時因強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對外來文化包容的大胸襟喪失殆盡。
墨家絕世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學說在許多科學領域有相當大的貢獻,如時空觀如幾何學如力學如原子論如光學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獻認為墨學終成絕世之學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的主要原因。
社會制度決定說。教育家竺可楨先生在新中國誕生前就指出:「歸根起來講,中國農村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
地理位置決定論。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論文集》中認為,沒有什麼能比若干鄰近而獨立的國家,通過貿易和政策聯合在一起,更有利於提高教養和學問。中國恰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從而使原來可能發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備的教養和科學,在許多世紀的進程中,收獲甚微。從外部來說,其原因在於沒有更多的外貿對象。但從內部說,是由於中國處於一大位的狀態之下,說一種語言,在一種法律統治下,贊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對權威的宣傳和敬畏,造成了勇氣的喪失。耶穌會士巴多明認為使中國科學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就是里里外外沒有刺激與競爭。假如中國鄰幫有一個獨立的王國,它研究科學,它的學者能夠揭露中國人在天文學中的錯誤,中國人也許可以從他們的昏昏欲睡中醒來,皇帝變得關注推動這門科學的進步……」
❽ 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什麽近代以後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中外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總結一下大體有一下七種觀點: 1.數學缺乏論。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中國近事》一書中說:「看來中國人缺乏心智的偉大之光,對證明的藝術一無所知,而滿足於靠經驗而獲得的數學,如同我們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種數學。」至於中國在科學方面沒有達到極高的造詣,「簡單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歐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數學。」 [1]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2]李約瑟同樣認為「當自然科學與數學的融合成為普遍現象之後,自然科學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他研究發現:「中國數學思想基本是代數學思維模式而不是幾何學式樣的」而近代科學的發端恰賴於幾何學,如牛頓「在寫《數學原理》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微積分,他證明每一個定理時用的都是幾何的方法,跟歐幾里德書里很相像。」 2.文化制約說。美籍學者成中英認為:「一門新的物理科學必須開始於一個新的數學創造,完成於一個新的邏輯的誕生。」「我們甚至可主張,現代科學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學與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結晶」 「猶太教及基督教傳統的超絕神學,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機械式模型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的因果律標准模型。……若沒有這些文化傳統作為科學知性的基礎,西方科學就不可能產生。」然而在中國,宗教意識較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與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3.語言決定論。在《風俗論》一書中,伏爾泰認為:「如果要問,中國既然不間斷地致力於各種技藝和科學已有如此遙久的歷史,為什麼進步卻微乎其微?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流傳下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語言的性質——語言是一切知識的第一要素。」 伏爾泰所說的第一原因,屬於文化因素范疇。第二原因,則點出了語言問題。 4.態度決定論。楊振寧認為,「以後整個清朝有些大學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繼續發揮『西學中源』說。由於他們的影響,使中國的學者在清朝三百年間沒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認為,清朝的『西學中源』說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清朝時的中國已將漢唐時因強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對外來文化包容的大胸襟喪失殆盡。 5.墨家絕世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學說在許多科學領域有相當大的貢獻,如時空觀如幾何學如力學如原子論如光學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獻認為墨學終成絕世之學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的主要原因。 6.社會制度決定說。教育家竺可楨先生在新中國誕生前就指出:「歸根起來講,中國農村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 7.地理位置決定論。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論文集》中認為,沒有什麼能比若干鄰近而獨立的國家,通過貿易和政策聯合在一起,更有利於提高教養和學問。中國恰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從而使原來可能發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備的教養和科學,在許多世紀的進程中,收獲甚微。從外部來說,其原因在於沒有更多的外貿對象。但從內部說,是由於中國處於一大位的狀態之下,說一種語言,在一種法律統治下,贊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對權威的宣傳和敬畏,造成了勇氣的喪失。假如中國鄰幫有一個獨立的王國,它研究科學,它的學者能夠揭露中國人在天文學中的錯誤,中國人也許可以從他們的昏昏欲睡中醒來,皇帝變得關注推動這門科學的進步……」
❾ 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什麽近代以後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中外學者紛紛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總結一下大體有一下七種觀點:1.數學缺乏論。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中國近事》一書中說:「看來中國人缺乏心智的偉大之光,對證明的藝術一無所知,而滿足於靠經驗而獲得的數學,如同我們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種數學。」至於中國在科學方面沒有達到極高的造詣,「簡單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歐洲人的慧眼之一,即數學。」[1]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2]李約瑟同樣認為「當自然科學與數學的融合成為普遍現象之後,自然科學才能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他研究發現:「中國數學思想基本是代數學思維模式而不是幾何學式樣的」而近代科學的發端恰賴於幾何學,如牛頓「在寫《數學原理》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微積分,他證明每一個定理時用的都是幾何的方法,跟歐幾里德書里很相像。」2.文化制約說。美籍學者成中英認為:「一門新的物理科學必須開始於一個新的數學創造,完成於一個新的邏輯的誕生。」「我們甚至可主張,現代科學及因果律模型,都是西方形而上學與西方文明之主流的結晶」「猶太教及基督教傳統的超絕神學,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機械式模型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的因果律標准模型。……若沒有這些文化傳統作為科學知性的基礎,西方科學就不可能產生。」然而在中國,宗教意識較為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與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而中國哲學的特點是「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3.語言決定論。在《風俗論》一書中,伏爾泰認為:「如果要問,中國既然不間斷地致力於各種技藝和科學已有如此遙久的歷史,為什麼進步卻微乎其微?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祖先流傳下的東西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崇敬心,認為一切古老的東西都盡善盡美;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語言的性質——語言是一切知識的第一要素。」伏爾泰所說的第一原因,屬於文化因素范疇。第二原因,則點出了語言問題。4.態度決定論。楊振寧認為,「以後整個清朝有些大學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繼續發揮『西學中源』說。由於他們的影響,使中國的學者在清朝三百年間沒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我認為,清朝的『西學中源』說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清朝時的中國已將漢唐時因強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對外來文化包容的大胸襟喪失殆盡。5.墨家絕世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學說在許多科學領域有相當大的貢獻,如時空觀如幾何學如力學如原子論如光學等等。亡了墨家即除了科技的根基,因此有文獻認為墨學終成絕世之學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的主要原因。6.社會制度決定說。教育家竺可楨先生在新中國誕生前就指出:「歸根起來講,中國農村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7.地理位置決定論。英國哲學家休謨在其《論文集》中認為,沒有什麼能比若干鄰近而獨立的國家,通過貿易和政策聯合在一起,更有利於提高教養和學問。中國恰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從而使原來可能發展出更完善和更完備的教養和科學,在許多世紀的進程中,收獲甚微。從外部來說,其原因在於沒有的外貿對象。但從內部說,是由於中國處於一大位的狀態之下,說一種語言,在一種法律統治下,贊成相同的生活方式;對權威的宣傳和敬畏,造成了勇氣的喪失。假如中國鄰幫有一個獨立的王國,它研究科學,它的學者能夠揭露中國人在天文學中的錯誤,中國人也許可以從他們的昏昏欲睡中醒來,皇帝變得關注推動這門科學的進步……」
❿ 現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
「五四」前輩們提出要歡迎「德先生」和「賽先生」,那意思就是說中國本來是沒有這兩位先生的,所以要從外國請進來。這么說讓一些國人覺得很沒面子。說中國以前沒有德先生,沒啥可爭的,誰讓咱自古以來就是皇帝在當家作主呢?於是有些覺得沒面子的人乾脆就說德先生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咱們不要它也可以過得好好的。不過如果也要說賽先生不好,就沒有市場了,我們現在從小就要學它,每天的生活也都離不開它了。有些人就說了,這個好東西我們其實是古已有之,中國古代有過什麼科學發現,提出什麼科學理論,還有一批中國古代科學家讓我們敬仰……
這些人說的古代科學,和我們今天學習、研究的科學並不是一回事。我們現在說的科學,是指用一種特別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知識體系。這種方法特別在哪裡呢?那就是「觀察-假說-驗證」的方法:根據觀察的結果,提出可以進行驗證的假說,然後用新的觀察或實驗加以證明,證明不了就要放棄或改進這個假說。用這一套標准來衡量,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的,在西方文藝復興之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科學。
比如說,一提起中國古代科技,大家馬上就會想起四大發明,但是那隻是技術應用,並不是一個知識體系。還有人會想到中國古代數學研究的一些輝煌成就,但是數學是科學的工具,本身並不是科學。還有人會想到中醫,但是中醫的理論是氣、陰陽、五行等等非常模糊、抽象的哲學概念,並非客觀具體的事物或現象;中醫的醫療實踐是主觀臆測和經驗積累結合在一起的,強調的是不可重復性和不可測量性,而科學方法特別強調客觀性、可重復性和可測量性。
有一個叫李約瑟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原先是研究生物化學的,在上個世紀30年代有三名中國留學生到他的實驗室學習。李約瑟迷上了其中一名女學生,又因此迷上了中國古代文化,開始學習中文,後來就轉而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出版多卷本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文通常譯作《中國科學技術史》),到他去世時也還沒有出完。
李約瑟提出了問題,他自己也想給出個答案。他把原因歸結到中國的「官僚體制」。全中國有文化的聰明人都被選拔、集中起來當官了,這樣才能對全國做井井有條的管理。好處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術研發一開始會比較受重視,有利於早期的科技進步。壞處是不利於新觀念的傳播,不鼓勵技術競爭,還瞧不起商業經濟,最終又阻礙了科技的進步。
為什麼中國會出現這種體制呢?李約瑟認為這和中國的地理環境有關,比如黃河經常泛濫,必須集中全國資源一起來治理水患,就形成了這樣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所以說來說去,要怪中國人生錯了地方。按李約瑟的說法,如果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歐洲一樣,像哈維、伽利略、牛頓這樣的科學偉人就會誕生在中國,中文就會變成科技語言。
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李約瑟的看法,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想要取而代之。一直到最近幾年,這在國內學術界也還是個熱點問題。就像人文學界的很多問題,見仁見智,是不可能達成共識的。早在1953年,有人拿這個問題去問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給回了一封簡訊。國內翻譯出版《愛因斯坦文集》時,因為先入為主地認為中國古代有科學,所以把這封信的意思給搞反了。後來有人想去糾正它,也沒糾正對。其實這封信是用很淺顯的英文寫的,翻譯過來就是: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人驚訝的。」
愛因斯坦不僅不認為中國古代有科學,而且還不認為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他看來,科學的起源是個很不平常的事件,因此不必對古代中國沒有出現科學而驚訝,值得驚訝的是西方居然會發展出科學。按照愛因斯坦的意思,探討科學為何沒有在古代中國產生,跟探討科學為何沒有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產生一樣沒有意義,值得探討的是為何科學竟然會在歐洲產生。
科學的源頭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那是人類文明的奇跡,的確值得驚訝。今天各個科學學科的起源大都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古希臘哲學家有時能對自然現象做出相當准確的解釋,這有很大的碰運氣的成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和一些被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假定。比如,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首先提出,對自然現象要完全用自然因素來解釋,跟神靈沒有關系。這種思想叫自然主義。古希臘另一位偉大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事物的任何變化都是原子的結合和分離引起的,試圖根據少數幾個基本觀念來解釋整個世界。這種思想叫還原主義。亞里斯多德創建了形式邏輯體系。自然主義、還原主義、邏輯體系,正是科學思想的基本成分,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基本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讓我們知道,要用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來解釋自然現象,而且這樣的解釋要符合邏輯。但是,對某一種自然現象往往可以提出好幾種不同的解釋,而且都符合邏輯,能夠自圓其說,我們怎麼知道哪一種解釋、哪一套體系是正確的呢?大家只是在理論上互相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等人才發明了一個解決爭端的辦法,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假說。一旦實證方法確立起來,自然哲學就變成科學了。
西方世界並不是天然就適合產生科學的。在古希臘之後,科學萌芽被扼殺了,西方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是黑暗的中世紀,古希臘自然哲學家的著作和思想反而是在阿拉伯世界被繼承了下來,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被西方學者重新發現。科學雖然是在西方誕生的,但是是屬於全人類的。科學是沒有國界、沒有文化屬性的,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能掌握,都能做出貢獻的。賽先生來自西方,但是並不姓西,我們也可以學習它,發展它,沒有必要為此感到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