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始祖

中國地理始祖

發布時間: 2021-01-23 06:40:19

① 佛家的禪宗和凈土宗有什麼區別

佛家的禪宗和凈土宗有如下的區別:

  1. 禪凈二宗比較,禪則獨被上根,凈則普被三根;禪則惟憑自力,凈則兼承佛力。故從上諸祖皆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又則禪宗未透三關,生死不了,再入人世,只恐有隔胎之迷。凈宗只要深信切願,力行不倦,縱未得理一心三昧,但得事念功成,亦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出生死,圓證三不退,親覲彌陀,聞法得忍,何愁佛道不成。

  2. 若論高深,則禪宗單刀直入,固推圓頓,而凈宗達理之士,未必或遜。古德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時無風自作波,有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此則有無雙遣,一性圓明,與禪宗圓照清凈覺相,無以異也。

  3. 若論穩當,則凈宗能得諸佛護念,而彌陀願力攝持,不遭魔事,不為內惑所亂,不被諸業所縛,一切法門無與等者。

  4. 凈宗不論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號,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以念止念,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念到事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若得理念,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雙忘,心佛不二,親見自性彌陀,則與親見本來面目如同一轍。

  5. 禪宗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人看一句話頭,堵截意識不行,令見清凈本然之心性。此為接上根者流,是圓頓修持之法,稱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語此。

(1)中國地理始祖擴展閱讀:

禪宗是中國化最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宗派。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又由於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原佛性為主旨,故又稱為「佛心宗」。他淵源於印度佛教,而形成於傳統文化之中,於隋唐時正式創立,到唐未五代時達極盛,宋元以後仍繼續流傳發展。修學禪宗,不需要富足的經濟條件,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只在雙腿一盤,就可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雜果,穿提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樣的清貧淡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故而稱為「禪貧」。

凈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而得名。該宗倡導簡易的念佛法門,故又有「念佛宗」之稱。相傳東晉慧遠大師曾在廬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蓮社,發願往生西方凈土,慧遠大師因此而被奉為凈土宗「初祖」,凈土宗也因此而稱「蓮宗」。而一般認為凈土宗的實際創史人應該是唐代的善導大師,其先驅可上溯到曇鸞大師與道綽大師。而之所以說是「方便凈」是說修行凈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凈土宗莫屬了。

禪宗和凈土宗都屬於「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分別是: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佛法本是一昧的,由於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認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許多不同的分支派別了。八大宗派的特點可以用一偈淺而概之: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

② 我國歷史上最聰明的幾個人,哪一人被懷疑是穿越者

在中國歷史上有才能的不在少數,聰明人更是很多,要不然怎麼能在腥風血雨中或者皇宮中生存下去,在當時朝代他們有著傑出貢獻。



張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和韓信以及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擔任過五代韓王宰相之人,張良自然也不遜色。他是秦末漢初時期有名的謀士,一直協助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奪取天下,還幫助劉盈登上了太子的位置。漢高祖劉邦對於張良的評價非常高,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③ 為什麼秦嶺那麼重要


我最早接觸秦嶺應該是中學地理課本里,秦嶺、淮河被稱為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之後我愛上了旅遊,還喜歡《易經》《山海經》和《道德經》,到過陝西樓觀、秦嶺、昆侖山這些地方旅遊和探究,對秦嶺有實地認識。我來說說秦嶺為什麼稱作中國的龍脈?秦嶺有什麼特別之處?


一、秦嶺的神話傳說


秦嶺,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狹義的秦嶺神話傳說不算多,在秦嶺山系的華山,有古代神話劈山救母的神話(又名《寶蓮燈》)。

④ 田姓的起源是什麼田姓祖先是誰

田姓始祖:田完(陳完)

田姓源出有:

1.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田仆上士十有二人。」在田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於姚姓與媯姓, 舜帝有虞氏後裔,此為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出自虞舜(姚重華)之後齊國官吏媯完(田完)後裔,屬於以王侯身份為氏。舜帝以姚為姓,其後子孫即以父姓為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於姚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

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僕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為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後裔子孫後引衍為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媯陳之田無任何關聯。

5.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桑蠶和絲紡織業發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東北部地區,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於桑田。桑田,虢地。」

虢國滅亡後,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於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桑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6.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後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田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7.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都城新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於新田。」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新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8.源於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引發了靖難之禍。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他的兒子黃彥修為避禍改名換姓為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咸寧一帶,其後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4)中國地理始祖擴展閱讀

歷史名人

1.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2.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3.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4.田單,戰國時期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5.田因齊,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6.田贊,戰國時期齊國大夫,他因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去拜見楚王而被記載於《呂氏春秋》。因譏諷楚王楚王窮兵默武而出名。

7.田文,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君子」之一。

8.田駢,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9.田忌,戰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術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贊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⑤ 甘肅有幾個地級市

12個。

⑥ 西安有什麼名勝古跡

1、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兵馬俑坑發現於1974-1976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979年向國內外公開開放。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

4、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

5、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⑦ 乾、坤、震、巽、離、坎、艮、兌這幾個字怎麼讀

乾,讀音qián,八卦之一,代表天。

坤,讀音kūn,八卦之一,代表地。

震,讀音zhèn,八卦之一,代表雷。

巽,讀音xùn,八卦之一,代表風。

離,讀音lí,八卦之一,代表火。

坎,讀音kǎn,八卦之一,代表水。

艮,讀音gèn,八卦之一,代表山。

兌,讀音ì,八卦之一,代表沼澤。

八卦是一種原始記事與創造應用系統,生自太極、兩儀、四象中,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八卦互相搭配又變成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7)中國地理始祖擴展閱讀

據上古傳說,《周易》和《洪範》來源於河圖、洛書。傳說伏羲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夏禹時,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

《周易》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玉版圖形中的四方和八方,正與以上四象和八卦的概念相合。四象和八卦,在季節概念上,就相當於農歷的四時八節。玉版圖形表現的有可能是遠古的洛書和最早的八卦。

遠古沒有文字,人們使用鑽孔、畫圈的辦法計數,以代替五行交替時節轉換。因此,河圖、洛書就是歷法,墓中出土的玉龜和玉版,幾乎可以證實5300年前就有這種歷法存在,也反映了我國夏代或夏代之前的律歷制度。

歷法的出現表明當時的農業已經得到大發展。古人將他們的核心認識以最簡單樸素的筆畫表現出來,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可能承載著極大的信息量。

玉版上的大圓和小圓,特別是小圓的左邊弧度很不規整。在凌家灘,春夏秋冬,日出時太陽都顯得很圓,日落的時候,剛開始,太陽也顯得非常圓,但逐漸往下落,太陽就像玉版上的小圓一樣不那麼規整了。多次觀察證明,玉版上的大圓小圓是用寫實的手法表現太陽一天的運行。

⑧ 我國有關軒轅黃帝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祭祀黃帝的景點遍布於中華大地,主要有以下幾處:
1、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天下第一陵,黃帝衣冠冢,《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台,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築,台高20餘米,現已用塊石砌築並建有登台石階及雲板,護欄等。;
2、河南新鄭黃帝故里,黃帝故里祠始建於漢代,後經毀建,明清修葺。明隆慶四年(1570年)於祠前建軒轅橋。;
3、河北涿鹿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歸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建一都城。;
4、甘肅正寧黃帝冢,黃帝冢位於正寧縣五頃塬鄉五頃塬與二頃塬村之間,子午嶺西麓橋山,距正寧縣城24公里。最早記載黃帝冢在正寧縣境內的史書是班固編撰的《漢書》,該書《地理志》在「上郡陽周」條目下注為:「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史記》雲:「黃帝崩,葬橋山」。 《史記索隱》地理志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5、浙江縉雲黃帝祠宇,原名縉雲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所在地,始建於東晉成帝咸和( 326 - 334 )年間,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目前為止,這是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
6、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鑄鼎原風景區,位於河南省靈寶市西25公里處陽平鎮境內,它是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鑄鼎祭天、奠定邦國、馭龍升天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鑄鼎原由此而名。鑄鼎原現存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 《軒轅黃帝鑄鼎碑銘》碑一通,它是全國迄今發現的關於記載黃帝功績的最早的一通碑刻,是研究黃帝文化的稀世珍品,也是鑄鼎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7、山西曲沃黃帝廟,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述:「黃帝崩,葬橋山。」真正的橋山應該在哪裡?迄今為止,名聲最大的當數陝西省黃陵縣的橋山黃帝陵。然而,當代國學大師錢穆詳細分析了遠古時代黃帝活動的范圍,通過對大量史料進行分析判斷後得出結論:「現在有三個橋山:一個在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西北,下面有一條河穿過,所以叫橋山,上邊有黃帝陵。一個在察哈爾省(今河北省北部)涿鹿縣。……還有一個橋山在山西襄陵縣(今襄汾縣襄陵鎮)東南四十里接曲沃縣界,下面有很幽深的一個石洞,山蓋在上邊像一座橋,……據我們前面講的黃帝活動的地域看,這一個橋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
8、陝西靖邊黃帝冢:
●自王莽新朝終至東漢開朝始,由於地名的更改及人為對史籍的刪減,黃帝原冢究竟地處何方就成了一個問題,從此變得撲朔迷離,爭論不休。

●此後歷朝歷代,由於史料混淆,因此上古中國之地和諸祖陵寢墳冢越發弄得不清不楚了。

●各種史料證實,世人公認的黃陵縣「黃帝陵」並非軒轅黃帝的「原葬之地」,史學界和當地百姓也都認為:這只不過是黃帝的「衣冠冢」而已。

●綜合歷史的各種蛛絲馬跡,當今史學界認為只要確定了「陽周故城」的地理位置,便可在陽周城南之處找尋到華、夏兩族始祖的陵寢之地。

●而各種史籍、域名、傳說皆將黃帝原冢之地指向靖邊境內楊橋畔、龍洲區域。相信,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和先進技術的介入,靖邊縣「黃帝原冢地」的真偽不久將大白於天下。
另外,運城的黃帝都,方山縣的黃帝廟,陽曲、紹興的軒轅廟,平谷區的軒轅廟遺址,綿陽安縣、煙台龍口的黃帝廟,房山、德陽的軒轅寺廟,以及南寧的三界軒轅廟,皆為祭祀黃帝之地。

⑨ 為什麼中國稱為華夏,華夏的含義又是什麼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以區別與周王朝敵對的四方部落(四夷)。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拓展資料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在這些註解中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疆域廣闊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實際上,「美」字本義就有「疆域廣闊」的意思。

「美」從羊從大。「大」指國土遼闊,「羊」指生活在這片遼闊國土上的人民,稱贊他們馴順如羊。「美」的字典義為「味甘」,這是轉義,因為古代帝王視治大國為烹小鮮,故有此轉義。

文獻有「諸夏」之稱,乃「諸多夏國」、「華夏列國」之義,因為先秦時期華夏是由九州諸國組成,「諸夏」之稱如同女真諸部之稱。

「華夏」所指即為周朝於西周時期的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民族先民的稱謂。現也可代指漢民族,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郁達夫《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參考資料:網路-華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