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五步蛇
㈠ 中國五步蛇排名第幾
排名第四
它為脊椎動物門眼鏡蛇科。蛇體細小,盤成圓形,頭在中央,尾含口內,狀如古代銅錢大小,故又名「金錢白花蛇」。蛇頭略粗於體,長方圓形,黑褐色。背部有一條隆起的脊棱,周身由黑褐色和白色細密片組成的橫環紋帶,黑褐色的節帶較寬,節帶四十五至六十節,腹部灰白色或黃白色,黑褐色的節帶,顏色淺淡,氣微腥。主要產地在湖北浠水縣蔡河、關口、望城等區。
葯用幼蛇乾燥軀體,性味甘溫,入肺經。功能祛風濕,鎮驚、攻毒。主治風濕關節酸痛、四肢還遂、口眼鼻斜、疥瘡、梅毒、惡瘤、破傷風等症。
它以身長五市寸以內的為一等口,頭部有毒腺,含有強烈的神經性毒,並含有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但不含出血性毒。被它咬傷後,如不積極治療,在一、二天內,常麻痹死亡。因葯用部分是幼蛇,不能大量自然繁殖,需要很好保護成蛇資源。
㈡ 野生五步蛇生活在哪些地方
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㈢ 中國最大的五步蛇
湖南莽山 烙鐵頭
㈣ 五步蛇分布在我國哪些地方
五步蛇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
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4)地理中國五步蛇擴展閱讀:
尖吻蝮主要棲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中,夏季喜歡在山塢的水溝一帶活動,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是陰涼通風有樹有水,也在茶園、農田、柴堆內活動,能上樹,也能進入人房。冬季多在樹根形成的天然洞或舊鼠洞中越冬。
尖吻蝮年活動周期自驚蜇至大雪約為9個月,影響活動的主要因子是溫度、濕度及食物。氣溫20—30℃時,活動最頻繁,氣溫高達35—38℃時,多向水邊集中。在夜間用松把照明較為敏感並對火把有攻擊反應,用手電筒照時幾乎無明顯趨溫傾向。
㈤ 五步蛇為什麼叫五步蛇
五步蛇是尖吻蝮的別名。
尖吻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回、山谷虌、百花蛇答、中華蝮等。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
叫「五步蛇」並不是說五步會死,而是這種蛇指毒很大,非常危險。
(5)地理中國五步蛇擴展閱讀
被蛇咬後如何應急處理
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的醫生表示,被蛇咬傷後,首先,要防止毒液擴散。被蛇咬後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冷靜,立即撥打120。此外,如果確認是毒蛇,切勿走動,保持靜止狀態,減少代謝和血液循環,取鞋帶或者腰帶,在傷口上下方扎住,等待醫護人員的救援。
作為中國十大毒蛇之一,它一次能分泌很多的蛇毒,毒性比眼鏡蛇還要強烈。它的蛇毒是一種溶血毒素,被咬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現象,繼而出現血腫脹、起泡、組織壞疽、潰瘍,隨後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最終喪命。
㈥ 五步蛇是什麼
五步蛇復是是蛇亞目制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又稱百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
生活時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
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擺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規則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
(6)地理中國五步蛇擴展閱讀: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中,夏季喜歡在山塢的水溝一帶活動,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是陰涼通風有樹有水,也在茶園、農田、柴堆內活動,能上樹,也能進入人房。
活動周期自驚蜇至大雪約為9個月,影響活動的主要因子是溫度、濕度及食物。氣溫20—30℃時,活動最頻繁,氣溫高達35—38℃時,多向水邊集中。
冬眠期自大雪至翌年驚蟄約為3個月,越冬洞穴較深,蛇多時大小蛇在一起,有時也和蝮蛇混居在同一洞中。
㈦ 貴州的五步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五步復蛇在貴州分布范圍很廣,尤其制是山地丘陵地區。
尖吻蝮(五步蛇)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 米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於廚房與卧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蝮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岩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渡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尖吻蝮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
㈧ 五步蛇有哪些國家有些
分布最多的是中國,除中國外只在越南北部發現過
是保護動物
具有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估計存活的有1000多萬條。
望採納
㈨ 馳名中外的五步蛇是什麼蛇🐍
尖吻蝮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概述圖參考資料:[1])
中文學名
尖吻蝮
拉丁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別稱
七步蛇、百步蛇、五步蛇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物種學史
在第三紀早期的始新世屬乾燥、亞熱帶的中國東南部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從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中國東南、南部、西南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為乾燥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於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後,由於受高緯度氣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緯度地區擴散。到漸新世,由於印度板塊與中國大陸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隨後的某一時期,當尖吻蝮擴散至此時,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進一步向西擴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陸現今的分布格局。至於該種在台灣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釋,地質資料顯示,台灣在晚第三紀時才聳立成島嶼,在島嶼與大陸第一次分離時尖吻蝮可能還未進入該島。第四紀,自然界經歷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間冰期、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變化的影響,台灣島嶼與大陸亦出現了數次的分離和聯接,尚未徹底隔離,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時期進入該島直到晚更新世(約39000年前),世界上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間冰期的海侵和隨後台灣海峽的斷裂,台灣遂與大陸徹底隔離,但生活於該島上的尖吻蝮亦開始與大陸種類隔離,但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種的。[2]
五步蛇
尖吻蝮最早的名稱為「巴」,夏商時期,「巴」從動物名逐漸演變為地名(有尖吻蝮的地域)、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國名(巴人創建的國家)。古文字學證明,巴之本義與「蟲、蝮」相通。
形態特徵
尖吻蝮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聞有一橢圓形頰窩,它是熱測位器。背鱗具強棱21(23)—21(23)17(19)行。腹鱗157—171。尾下鱗52—60,前段約20枚定為單行或雜以個別成對的,尾後段為雙行,末端鱗片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稱「佛指甲」。
尖吻蝮
生活時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擺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規則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3][4]
㈩ 中國四大陸地毒蛇
中華眼鏡蛇,圓斑蝰,原矛頭蝮,銀環蛇